刘爱民——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首先祝贺我们海外园区联盟今天能够正式成立。第二非常高兴能够作为承办单位承办本次合作区高峰论坛。最后非常幸运能够代表同行就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开发与运营,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进入到2016年,我们公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我们受到了越来越多外界包括中国政府和埃及政府的高度关注。原因是大的战略层面促成了这样的变化。首先我们说“一带一路”战略在今年开始正式推行,埃及现在正进行苏伊士运河走廊和新首都的提振国家经济的战略。恰恰我们园区就座落在这两个战略的交汇点。通过九年的开发建设,我们取得了这些成果和效果,也得到了埃及政府的高度认可,所以我们园区现在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埃及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现在境外园区是一个非常时髦和炙热的话题。境外园区也将成为未来我们承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主要形式。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现在中国在50个国家建设了78个经贸合作区,未来可能会建设几百个经贸合作区。这些合作区走出去一定要探索出一条真正的海外模式,我想这是一个在境外做经贸合作区的关键所在。
我们泰达在基于海外投资运营十余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海外模式。我们这个经验总结的目的,是通过以我们代表的一个产业园区的历史追溯、现状分析以及未来预测,研究探索出一条在境外做园区的运营规律。然后用规律去指导我们今后的园区开发,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在境外做园区的成功率,从而使我们从原来的一种无知无畏的状态变成一个智者和学者,也就是抓住园区在境外开发的经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开发。
下面我们通过泰达模式的逐步演进依次介绍我们的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第一代产业园区诞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诞生了以新加坡裕廊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了以天津泰达为代表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每个产业园区都是不断演进的。未来的工业园区我们做过一个趋势预判。第一,未来的产业园区一定以创新、高科技产业为主流。第二是生产、生活、生态、生命这样“四生一体”的新产业。产城融合将使工业园区进化成为一种复合型的社区,我们叫它产城综合体。通过对园区不断演进的过程分析,我们看到产业园区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概念的基地,我们恰恰是通过这十几年的境外开发,包括三十年来中国的开发区的开发认识到园区是一个具有明显生命特征,不断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演进的生命体,它是有生命活力的。
我总结了一下,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就发展而言,园区是一个演进体,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第二,从特征而言园区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自己的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同时它也有它的新陈代谢,它要不断地进行载体升级,产业的升级,内容的腾换等等。从模式而言园区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变异体,园区受外部环境、各种条件、政策的影响非常大,依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依据这个特点去找园区的规律。泰达模式源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开发了三十多年,从三十多年前的盐碱荒滩变成了现在中国、亚太乃至世界最成功的产业新城,连续十七年获得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评选第一名。2016年泰达更成为首个GDP突破三千亿元的国内开发区,其创造的1:2:3的投资渠道模式使泰达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的优势。
泰达的成功源自于顺应了世界的第四次产业转移,同时也得益于两个方面的经验。第一个就是泰达的精神和理念,第二个就是不断的优化、开发、建设的模式。这就是刚才我讲的,它是一个生命体,要不断地演化和进化。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全球区域竞争的差异化优势,同时创建了政府+企业的资本循环的模式,从而保证了泰达的持续发展。但是泰达现在也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随着第五次全球产业转移,泰达也一样面临着下一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
泰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埃及,当时是以咨询顾问的形式进入的。从2008年开始我们主导开发,一路下来我们非常艰辛,几经坎坷,艰难地走到了今天。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在中国能够成功,到了境外就这么艰难?
首先要找到这种艰难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觉得恐怕在境内和境外的核心区别在于开发模式和开发主体的区别。在境内是由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政府为主导,而在境外完全是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这种开发模式的差异带来了开发周期的延长,带来了盈利模式的减少,带来了人才梯队的缺乏,带来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困难。找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从理念层面做一些调整,这也是我们总结出来的。
第一,我们园区到海外,需要不断进化和演化。第二,造血是硬道理。第三,适应是基本功,一定要做好对新环境长期接触的准备。我们现在在埃及已经将近十年时间,实实在在讲我们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埃及的社会,这可能也是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的核心所在。第四,创新是生命线,既然它是一种新的生命体,随着它的不断进化和演化,要不断地创新和更新,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
从理念层面总结出来以后,结合年多的经验,再从实操层面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按照园区的生命周期,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从面积的开发,到人类资源演进的规律到招商的演进规律,再到运营、建设乃至于最后的盈利模式,我们都把它总结出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的经贸合作区仅仅也是在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我们是依据起步阶段的经验总结,结合天津开发区的经验,汲取其他一些境内外园区的成功经验推演出来的未来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规律。但它是否适合,有待于我们实践。但它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方向,用这个规律去指导下一步的开发,我想会为大家提供提园区在未来开发的成功可能性。
下面是我们经贸合作区的一些实景照片。这是我们的游乐园,大大提升了园区的人气聚集。这是在园区落户的第一大企业巨石,由于它的进入,填补了埃及玻璃纤维制造的空白,一跃成为继中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玻璃纤维制造国。这是我们产业转移,和对埃及工业化的推进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正在开发建设的六平方公里扩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习主席给我们园区揭牌以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现在招商的进度也非常好。下一步依托整个发展势头,依托对未来的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我们对于未来六平方公里扩展区的开发和建设充满信心。
泰达海外模式也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进的过程,从2008到2013年,我们从仅仅做开发商和管理商的角色逐步演进到2014年之后现代化新城的模式,我们从工业园区变成了一个新城开发项目,到现在我们演进到一个现代化新城的开发运营商加上模式输出商。经过八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和提炼,我们提炼出这套泰达海外模式。这套模式首先是基于我们自身开发园区的一个实践总结,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开发。如果我们这套模式能够为同行,为中国的其他园区提供一点绵薄之力,提供一些帮助,这是我们的一个期许。
我们总结出来的泰达海外模式,是六层23式金字塔模式,这套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通过我们在埃及,包括我自己在中国做园区十一年和境外做十年的这样一些经验,我深深感受到园区作为一个产品,它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成功需要这23个因素都成功。但是失败,恐怕1个因素就会导致失败。这也是做园区之所以困难的一个核心原因。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公司战略也从原来的重资产的经营转到重资产和轻资产平衡发展的状态。这是我们的战略规划图,下一步是轻重资产协同发展,重资产为轻资产提供强大的基础,轻资产为重资产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形成泰达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一个平台。
我们还提炼出了在境外做园区的一套运营模式,基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基于生命周期的盈利模式,第二是土地增值的盈利模式,第三是基于产业链的盈利模式,第四是基于平台的盈利模式。核心是以生命周期的盈利模式为主要盈利形式,每一个阶段,从起步、成长到成熟都通过不断提升土地增值来保证盈利。基于产业链的盈利模式和平台的盈利模式,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迭代的时候进行使用。我讲过园区开发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活动,单纯靠中非泰达一己之力很难做成。所以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新型的模式,构建战略联盟,打造生态圈,把更多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企业云集到平台上一起进行海外事业的拓展,从而保证园区开发的质量和速度。
泰达海外模式从2015年开始先后为招商局的吉布提项目、中信的缅甸项目、肯尼亚的蒙巴萨项目、刚果的项目先后做了不同程度的智力输出、管理咨询和顶层设计。这套模式来源于实践总结,有强大的落地性,得到了央企、大型国企的认可。
刚才提到重资产、轻资产的战略架构,但这还不足以支撑未来的海外园区发展。它既然是一个产品,我们就要不断对这个产品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在2016年10月份成立了泰达产业研究院。海外做园区最稀缺的一定是人力资源,所以我们同时成立了泰达学堂。一个为我们做园区提供研究支持,一个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是我们未来的所需,也是其他园区的未来所需。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产学研一体的泰达产业模式。
这是我们提炼总结的第一个阶段的泰达海外模式。未来泰达海外模式还要不断进行升级和演进。中国的战略从大的环境上来讲,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产业转移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要求泰达海外模式不断进化和演进。我们现在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是我们的初期规模比较小,回收期比较长,发展的后劲不足,而现在“一带一路”战略又要求我们园区要更多地承载国家产能合作任务。
第二要快速实现驻在国的经济提振,同时要满足自身尽快投资回收的诉求。在这样的情况,泰达2.0模式应运而生。我们总结出来叫资源整合型园区的模式。
它通过资源整合,保持企业运营行为的基础之上叠加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叠加产能转移,叠加金融资金的支持,把原来的单一企业主导变成“园区+”这样一个新形态。例如园区+政策、+金融、+产能等等。好比“一身一头两翼”模式。身就是泰达,作为一个园区开发的专业公司。头就是希望依托政府,依托政策引导来引领园区发展。两翼一方面是产业聚集,原来单纯靠单个招商,现在已经无法满足战略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将来一定是一种集群式的招商。另一翼就是金融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身一头两翼”的模式,就会大大地提升我们在境外开发的成功几率。
这种模式的提升恰恰又跟现在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所做的工作高度契合。现在国家发改委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定协议,跟省部签定协议,推出产能合作联盟,推进园区直通车,以及下一步的金融支持,和人力资源培训业务的跟进,这跟我们推出的泰达2.0模式高度契合。所以泰达也在自己的园区尝试2.0模式。我们现在已经跟埃及政府签订了两国之间的招商协议,下一步联合管委会也要成立,园区直通车第一站在4月2号就要到埃及。这样的一种模式,通过泰达先行探索,如果它能够成功,这套模式一定不仅仅局限于泰达的经贸合作区,也会推广到其他园区企业和园区。
最后我做一个结语。第一是,在海外做园区,首先要依托国内,要根据它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这样一种总结,不断地进行精进,不断进行演进和进化。但是有一条,我们去做境外园区,是要谋求国家与人民,包括中国和驻在国人民的福祉。这是做海外园区的初衷也是初心。
第二是积累与跨越,厚积薄发。我们依托泰达海外模式,依托天津泰达,发起于埃及,现在逐步成熟,这也是验证了这种模式不断演进进化的过程。
第三是开放与分享,携手与同行。我们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助人者,人恒助之”,我们愿意将泰达三十年的国内经验和十年海外经验与所有在座嘉宾、尤其是同行进行分享共勉,愿与走出海外的业界同仁携手共赢,在“一带一路”的伟业中功成身就,光荣绽放。
谢谢大家!